安徽,是一个兼具南北气质的省份。淮河与长江将安徽分成了三个部分,每年淮河以南的人们春耕正忙时,淮河以北的皖中居民才刚结束暖气时光。而长江以南的皖南多山,人多地少,山区的自然环境不适宜耕种农作物且物产丰富,使出门经商成为皖南居民的传统之业。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曾在我国商界称雄数百年,比如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皖南绩溪人。
因徽州地区有深厚的文化沉积,且为了获得与经济地位相称的社会地位,成功的徽商出入讲排场,饮食更精致,开创了一时风气。直到今日,一些饮食习惯还影响着当地的日常习俗。每年3、4月是安徽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但对于吃货来说,比油菜花更迷人的,是种类繁多的徽式点心。
餐桌上的安徽,没有特别明显的南北差异
除开淮北平原地区,皖中皖南的人们同桌吃饭不会有稻麦之争,两个地区虽隔长江相望,但地理环境却很相似:丘陵区大面积种水稻;山区出产杂粮和茶叶等作物;都有河湖,一年四季水产供应不断。
大救驾
两地均能看到错落有致的梯田散落在山间,春日如碧海,秋日金黄一片,风吹稻浪是很常见的风景。隶属于合肥市的庐江县,有中国大陆唯一的一家稻米博物馆,当地的稻田景观跟油菜花同样有名。徽州地区盛产稻花米,香软可口,声名远播。在安徽吃点心糕饼,几乎都离不开米的孕育。山粉圆子、大救驾、小红头、三河米饺、石头馃、香椿馃、毛豆抓饼、冬瓜饺、鱼皮蟹黄饺……这些当地小食无一不与米相关,种类繁多花样百出。
庐江小红头
比如在安庆,当地人拿糯米与大米按比例混合蒸熟晒干,入油锅炒熟制成炒米。若家里有贵客来访又不留下吃饭,通常要烧茶。当地人说的烧茶,是用糖水鸡蛋泡炒米,做起来方便简捷,俗称“糖鸡蛋”,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还有过去农家难得杀鸡,若煮了鸡,餐桌上定少不了一道鸡汤泡炒米,是安庆的特色美食。
嵌字豆糖——一种“咬文嚼字”的点心
安徽的“徽”字给了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她是古老的徽州,有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自然是美食天堂。据《徽州府志》记载,古徽州出产33种稻谷,包括籼米10种,粳米16种,糯米7种。米不及面的可塑性强,但把米磨成粉,米食就有了除米饭和粥之外的百般变化。
其中最绝的当属已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字豆糖”。这种小吃的原料很简单,只用糯米、麦芽、黄豆和黑芝麻,但制作过程却匠心独运,没有多年的手艺传承,很难做出字迹清晰工整的字豆糖。
麦芽糖熬成糖浆拌入黄豆粉,就是嵌字的“纸”,黑色的字是芝麻粉。你要以为字豆糖是先做好“纸”,然后再在上面写字就大错特错了,它们在制作时就是完全融为一体的——先运用木制夹板将黑黄两种颜色的原料加工成糖条,再将糖条按汉字笔画顺序搭配,压模成型后用刀切成薄片。字豆糖上的汉字以“富贵、发财、吉祥、福”之类的字眼为主,将这些带着美好寓意的汉字,连着甜甜的糖吃进嘴里,是徽州人民对生活最淳朴最本真的祈愿。
黄山烧饼——如今的徽州味
若说字豆糖的观赏意义大于食用,那么黄山烧饼是到徽州一定要尝的小食。黄山烧饼个头小巧,外形看起来有点像螃蟹的背壳,金黄的颜色又如蟹黄,因此也被称为“蟹壳黄烧饼”。它跟北方的烧饼不太一样,饼和馅是融为一体的,面皮分层且薄,烧出来酥松油润而不腻。馅是咸味的梅菜肉,买的时候还可以根据食客口味确定梅菜与肉的比例,或加辣不加,很灵活,似徽商做生意时的精明。
走在徽州街头,根本无须刻意寻找,顺着烧饼的香味走,总能找到一家饼摊。如前面所说馅料可以自己决定,味道都不会太差。
当红的“淘宝一姐”薇娅是安徽人,罗永浩老师转行直播“带货”的首场,薇娅也同时开了场直播,两大网红的比拼被网友称为“神仙斗法”。当罗老师在直播间吃某品牌的“网红“面包时,薇娅摆出了黄山烧饼,自然是秒被抢光。被文人形容为“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的黄山烧饼,作为徽式点心的代表,完全可以秒杀网红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