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字汪洋取一瓢水,拾柴生火,烧砖做灶,架一小锅,慢摇破扇,前半晌熬,后半夜炼。何为?煮盐。
煮盐这篇算作是序言。所谓序言,本就是有言在先,说明一下为什么取了这个怪名字,以及在这里我要做的事情。
01福克纳
每当黎明时分,晨星就在暗夜转为白昼的时候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当她起身时,他能感受到她从沉睡中苏醒的那一刻,一开始是后腿先动,在看不清的状态中将身体的后部拱起来,从蜷缩的睡眠状态醒来,舒展身躯,身上散发着奶味儿。(福克纳《村子》的第三部分漫长的夏日第二节。)
这节文字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敢断言:她不是人,而是豪斯顿家的那头母牛。而迷恋它的是斯诺普斯家族的一个智障儿艾克斯诺普斯。他爱上了这头母牛,凌晨穿越晦暗的晨雾,潮湿的草丛和森林来到小河等待爱“人”出现。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卡夫卡。马尔克斯在其自传《活着为了讲述》里说(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里也表达过几乎同样的想法),把一件荒诞不经的变形事件写得毋庸置疑,这是卡夫卡无可比拟的天才才华。福克纳把一头母牛当作女人来写,同样写得毋庸置疑,虽然是在白痴的眼里,但就是在白痴的眼里也一样毋庸置疑。
汤勺滑过锅底的时候,我听见颗粒般晶莹透明的声音,末尾带些沙哑嘈杂。后来我看见有少许晶体析出,捏出一粒儿尝尝,有点儿咸涩。嗯,不错,大约用了两年,从福克纳老头儿那里煮出了第一撮盐,纯度、透明度、新鲜度无可比拟。
两年前,我遇见了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里说的另一个智障儿班吉,来自于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另一个家族,康普生家族。他迈着鸭子一样蹒跚的脚步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闻见一股耀眼的冰冷的味道。
他像极了马塞尔(《追忆似水年华》的叙述者“我”),从一杯抹茶的味道,街道路面的不平坦,松树顶部的三角形中抽离出抽象的符号(味道,几何图形,触感,情绪等),就像从不同物质分解出同样的化学元素,然后随意组合,这让他看起来像更像个化学家和魔术师。
没过几分钟,我又看到了另外一段对黎明的描写:
黎明、曙光,不是从苍穹降临在大地之上的,而是从大地本身喷吐而出。大地醒来,沿着无数隶属于它的潜行的通道,向上渗透:一开始,是根部,然后是一片一片的蕨类植物的叶子。从其犹如气体一样地溢出的叶子顶端,曙光升起并向四周散射……接着向上探寻,悄悄地沿着树干和树枝皱起的树皮潜行。黎明以弥漫的突然变化的速度散射出去。
我又用汤勺滑了滑锅底,这次收获的盐粒有种令人惊异愉悦的快感。
02重阳
多年不遇的重阳在中秋节晚上给我打来电话,他的声音里多了沉稳,也多了一些像是疲惫的东西。他在年的苏州结婚,妻子是他的大学女友。我俩最后一次碰面是在年的南京。
我想起和他站在某个公园的假山上,远处是低矮的有着灰烬一样颜色的房子,院子里有晾晒的衣物,房顶上已生花长草。此外我还想起了他的小妹妹,其时只有九岁,站在早春的某一天,站在老操场一角的油菜花丛里。
关于生活他说的不多,其实也不是不多,只是文字语言实在是神给予人类的最伟大奇妙的礼物之一,三两个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三两个字就是一方人的一生。
余华先生用“活着”表达痛苦苦难沉重,李志唱“重复”表达虚无无聊茫然,奈保尔说是“漂泊”,福克纳引用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某一幕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重阳说结婚,上班。
我也说了我的生活,说起我决心要做一个自由作者:
早上八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
一部分时间研究圣经神学,另一部分用来做个优秀读者;
设置了一万个小时的读书计划,每天按六个小时计算,大约需要五年。
每消耗一千个小时就停下来写点什么,想不起来就什么都不写。年2月2日正式计时,目前还有八千五百小时
;用了一个多月跑步,体重减了十二斤;
又读了两遍圣经,又读了一百多本小说;
福克纳总算是快读完了,转向乔伊斯和博尔赫斯;
从旧书摊上淘了一套七九年的《中国文学史》,打算从《诗经》读到清末小说;
读书会可能面临解散,但是留下了两三位朋友,倒也颇有益处;
在省图书馆办了图书卡,可是离得太远,一去一回的四个小时;
每月借五本书,加上kindle里四处翻捡来的三百多本,总不至于青黄不接;
春节前没有动笔的打算,老老实实地读完奈保尔和纳博科夫;
春节闭关写个中篇或者长篇,名字不打算再改了,就叫《少年游》。
我说得很乱很多,但挂掉电话后,我想我的生活也不过是三两个字的内容。以前总觉得这样不好,可现在觉得没什么不好。像是自文字汪洋取一瓢水,拾柴生火,烧砖做灶,架一小锅,慢摇破扇,前半晌熬,后半夜炼。何为?煮盐。
03回望
三年后的某个雨天,我回望了过去。
多年不遇的朋友还是不遇;丢掉的体重又捡了回来,并在蜜月中继续膨胀;
读书会的朋友各奔前程,有的去了深圳,有的回了老家;
《少年游》这个名字改为《夜间的歌》,断断续续写了两年,总算有了几千令我自己满意的文字,不过赶在孩子出生前写完应当是个奢望了,于是我鼓励自己在做实习奶爸的间隙写(据说很多女作家就是这样写出小说的);
不过我还是坚持要做一个优秀读者,尽管这三年来,一万个小时计划严重滞后,但终究还是遇到了博尔赫斯和川端康成,又读了三遍圣经,读了两遍《追忆似水年华》。
我还是像以前那样热爱文字,热爱在汪洋之岸做个煮盐工,自文字汪洋中取一瓢水,提炼些读书随笔、片段赏析、生活点滴。后来我想,倘若写成的小说没有人看,也一并放在这里做个连载也会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