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
Mayholiday
你这么美
婺源,以“地近婺水之源”而名。
在多年前,生活在这方山水的土著先民,属于“越”。他们“饮稻羹鱼”“火耕水耨”,在这里劳垦生息,过着定居的原始农耕生活。
秦汉时期,生活在此地的土著越人,因不堪封建王朝的暴政,纷纷逃入山中,形成“山越”。山越人刀耕火种,“以渔猎、山伐为业”,遁迹于山林,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这里成为孙吴的割据地之一。幽居深谷的山越人迁出山林,结束这里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封闭状态,促使半原始形态的山越丛林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变。
西晋、隋、唐时期,婺源版图不断变化。到了五代十国时期,镇守婺源的名关西军兵士,分别屯田“武溪香田、思溪大田、潋溪车田、浮溪言田、古溪丰田”等处以耕为永业,使山间盆地不断开垦。
宋、元、明期间,婺源隶属徽州府。清沿明制。直到年5月1日,婺源解放,复由安徽划归江西。
所以有人称婺源就是一个“江西的肉体,古徽州的灵魂”。除了山美水美,历史文化氛围也非常浓厚。
婺源篁岭
我们当日去的是建村于明代中叶,有多年历史的婺源篁岭村。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刚到村口就看到一排排房屋的屋顶都晒有不同的农作物。后来听当地人说,由于篁岭地无三尺平,村庄平地极少,屋顶架晒成了主要晾晒农作物的主要场地。
篁岭人家为顺应自然地形,家家户户在顶层全层拓开搭起晒架。同时,晒架与屋顶的高低对比,加上篁岭全村房屋错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使篁岭晾晒更具层次感。篁岭将这种晾晒农作物的场景叫作“晒秋”。晒秋的“秋”是指丰收的果实,所以晒秋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农作物可晒,时时都能欣赏到这一靓丽风景。
在没到婺源之前,一直听说婺源的油菜花海、篁岭的水墨梯田被网友评为“最美花海、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三月是篁岭油菜花海的最佳观赏期。可惜我们是7月份去的,油菜花基本已经谢幕了。不过,篁岭在油菜花谢幕之后推出“鲜花小镇”主题。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循着山势而建,古街巷弄、墙角窗边,点缀着各种颜色的鲜花。在花海中徜徉,幸福感十足。
天街九巷
而且,婺源篁岭作为徽州古村,非常重视村庄布局,讲究风水。篁岭古村依照“天街九巷,三桥六井”布局建设。篁岭天街长米,横贯东西,九条巷道由天街分支,延展至村庄的各个角落。天街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有婺源三雕之一的木雕在现场雕刻、修复,有民间艺人制作竹编用品,工艺画伞,现场作画等。还可以品尝婺源小吃如蒸汽糕、清明果、霉干菜扣肉烧饼、豆腐脑、臭豆腐……也可以品尝自猎、自种、自养的“天街农家宴”。
除了天街,还有花溪水街,它也是一条商业娱乐街。水街高低错落布置有酒吧、咖啡、甜品、茶舍、香道馆等休闲业态。水街布满水雾装置,清凉避暑,坡面上沿街布置了石磨、水碓、悬浮怪屋等景观。花溪水街不但解决了篁岭一直以来缺水的问题,修复了古镇受山洪破坏的环境,还打通了水口与天街、花海之间的双向游览线路的闭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旺季过于拥挤的状况。
虽然古村有这么多条商业街总会多少遭人诟病、说少了纯天然和原生态,但婺源篁岭作为徽州古村原本就包含了历史文化遗迹和风土人情两部分。正是有了这两部分的相辅相成才让我们能更加全面的了解这里曾经历经的一切。婺源篁岭的一天结束了,与鲜花、与山水、与悠久历史为伴的一天,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