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谈美国债券牛市 你害怕了吗?-华尔街见闻
本月,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RobertShiller)的经典著作《非理性繁荣》第三版将发行。不知道投资者是否会视此为不祥的征兆。2000年,《非理性繁荣》第一版问世,让人们知道美股估值有多么高,以及市场似乎对科技股过于乐观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想必你也知道。第二版在2005年发行,增加了关于价格异常高昂的房地产的章节。随后发生了什么,你也不陌生。在这第三版里,席勒增加了另一个资产类别的章节历史上来说已经贵的债券。你害怕了吗?华尔街见闻站介绍过,周二美国国债收益率大跌,10年国债自去年10月以来首次跌破2%,3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幅创2013年4月5日以来最大。美国债市已经泡沫化了?幸好,席勒本人倒是拒绝用泡沫来形容债券市场。他上月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它(债市)还没有明显地符合我对泡沫的定义。它似乎并不狂热,似乎并没有基于债券价格将快速上涨的预期。在鸡尾酒会上,人们谈论债券基金时抱怨的可能还是糟糕的收益率而不是谈论他们预期可以赚多少钱。不过,席勒确实指出了今天的低收益率与过去的泡沫事件的相似性。泡沫是这样形成的:随着资产价格上涨,人们会想出故事来解释这是为什么,而这故事又会助推价格,然后上涨的价格再度强化故事本身,如是循环。科技股大繁荣时代的股市是(美国)将迎来互联推动型增长的新时代,而为住房价格做理性化解释的是廉价的抵押贷款和金融创新。他说债券也是如此,有些理论放大了债券价格的表现。其中大行其道的就是低利率促使债券价格上涨。当对经济感到悲观和认为通胀会继续低迷之时,投资者就会寻求相对安全的债券那些确定会偿付的国债。今天的债券基金经理人可以例举各种各样的拖累利率、推高固定收益资产价格的理由。有可能会拖累支出的贫富差距(扩大),有欧洲和亚洲存在的通缩风险,有发达国家不利的人口演变趋势。席勒说,你甚至可以加上机器人,有人暗示电脑将会加剧世界的不平衡,这会影响人们的开支计划,因为下注资产价格上涨,消费者会节省更多钱(用于投资)。人们用长期停滞和新常态的标签去形容一个无法回归繁荣的经济体。正是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普及了新常态的说法,随后他却离开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时代周刊》表示,今天的债券价格至少部分地将新常态的说法考虑在内了。这意味着,即使收益率维持低位,债券近几年来的高回报也太可能重演了。(根据经验,当前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也就是未来十年投资者能得到的总回报率了,也就是区区的2%。)席勒还指出,他与沃顿商学院经济学家JeremySiegel做的研究发现,债券投资者预测通胀的能力十分糟糕。上世纪七十年代似的物价上涨暂且不说,3%的通胀就会让买国债者出现实际亏损(当前通胀率低于25)。3%的通胀似乎不是什么难事儿,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样的通胀是健康的经济体应该有的。这就是说,低增长以及温和通胀的情形使得债券仍然具有吸引力。上一次如此长时间低利率(二战前)后,利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在上升,不过期间正好经历着战后复苏、冷战促进国防开支和婴儿潮,因此可能是一个特殊现象。席勒说,对于推动股市上涨,低利率可能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因为债券收益如此微薄,投资者可能把资金转入股市,以期获得更好的回报。在《非理性繁荣》第三版的早期版本中,席勒描述今天的美股牛市为后次贷时期的繁荣。但是在最后一刻,我换掉了这个说法,席勒说。现在,他称这个时代为新常态下的繁荣。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华尔街见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