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成功融资 只因为还能吃老本
6月25日,国美现董事局主席兼行*总裁陈晓因国美32亿港元融资、贝恩入股国美之交易事项,接受了采访。他表示,国美当日股价的大涨已经证明了市场认可,交易成功。这理由似乎很确凿。因为停牌7个月之久的国美,复牌当日全天大涨了近69%,市场如此追捧,谁能说不?但高兴市场大涨的结果,也许离事情的真相很远。虽然股票不跌就涨,一天震荡幅度超乎寻常,非常可能是公司突然有了或良性或变坏的结构性变化。不过国美这天的大涨,却不是这个逻辑。因为国美停牌7个月,整个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7个月,香港恒生指数从最低10676点最高上涨到19163点,周五收盘也维持在18600点上,最高涨幅接近80%。国美复牌当天69%的幅度,最普通的趋势分析师也能看出这是补涨,依然跑输大盘,怎么谈得上国美有什么特别的好变化,受到市场热捧?冷静一点看,无非可以说国美还是原来的国美,既没有因为融资变得特别坏,也没有因为贝恩入股变得特别好。唯一值得国美投资人及关联客户欣慰的是,国美也许平安了。因为贝恩是一家在全球范围管理超过500亿美元的各种资产,有25年历史经验的PE。它完成的交易,应该是一项基本风险有量化标准的投资,是把排除首富地震余波考虑在内的。若是无法清除这个风险,这项交易连贝恩第一步的尽职调查都未必能通过,遑论可以通过包括港交所在内的全部法律程序而达成交易?假如国美这次融资不是在*光裕出事之后,它要融资虽然是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项目,但那只是投行机构圈子里要争夺的蛋糕,是一个完全正常的融资行为。国美的市场能力和品牌,从资本市场上募集30亿多点现金,哪里会算是什么有噱头的新闻?国美以往的融资不少,哪一次像这样流短蜚长?现在成为重大新闻,无非是想评价国美去*光裕之后会如何。现在以贝恩的投资,终告结束 国美依然是一个完全符合市场各种标准的公司。但只把这个交易的成功,总结为*光裕离开后的国美 去个人化 的成功,不值得高兴。这不说明中国公司治理结构全面进入管理层时代,更不不说明我们进入了公司管理要对投资人负责的时代。中国公司经营结构现阶段还无法言及 去个人化 。国美 去个人化 ,不是中国公司经营治理,发生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改变。对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公司实际控制人剥夺中小投资人权益的现状,也无触及。我们的公司依然笼罩在大股东的阴影下,要么大股东完全控制经营,或连太上皇都不当直接兼做宰相,出面做经营层 以漠视中小投资人各种权益的方式,进行公司管理和运行。这种天经地义,不仅大部分民营企业如此,国企更不例外。谁能够在国资委旗下国企的中,哪怕是它实际控制的上市企业里找一个不是组织部任命的总裁?这个总裁不受投资人约束,天地良心俱在,他也只会为上级负责。即便如此谁又能责怪他?他也是忠诚的官,因为委托方并非是投资人。贝恩和国美交易最多可以看成是排除了首富地震的法律风险,国美的从过去时而来的市场地位、盈利模式,市场依然肯定其经营能力。但这种市场能力,是国美从过去到现在自我发展开出来的证明。国美及其中国对手苏宁电器,在中国家电市场的异*突起造就的成果。它们在相互竞争中为中国百姓提供了世界上性价比最合理的家电服务,同时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在充分竞争的连锁行业中,是中国本土企业自己相互竞争,而不把跨国巨头放在眼里的唯一特例。这可以从家电连锁的国际巨头百思买,在世界各地都敢打价格战,而独在中国不敢轻言价格为证,也可以从国企控制的其他商业连锁企业不如沃尔玛侧面证明。只要稍微有点市场竞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多么难得和值得珍惜。更何况一个公司能否 去个人化 , 和公司能否成功并无直接关联。一个公司由什么样的架构来决定公司的成熟稳定和持续发展,没有现成的答案。家族性企业、个人魅力型企业,从来没有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过。我们很难接受没有李嘉诚的和记*埔和长江实业,但这不意味着这两个公司就不具备现代管理结构。尤其一个公司在其创始阶段,在其快速发展的高成长阶段,必定和一个伟大的商业奇才联系起来的。离开了这个人,公司往往黯然失色。GE走了韦尔奇如此;没有比尔盖茨,还不知道有没有微软呢!同样哈撒韦没有了巴菲特,公司也许还能有很好的业绩,但投资人还会朝圣般向往吗? 去个人化 孰可轻言好坏?虽然无法否认是国美这次 去个人化 暂时获得了市场认可,但主要还是它有基本的市场价值,现在还不能肯定它会是离开上校的肯德鸡。因为在这次交易终于正常化的结果中,没有被低估的基本价值完全依靠的是公司的老本。尽管不用否认这7个月,管理层的努力。但他们的成就需要国美的未来证明,而这个指标肯定不是一时的股价,而是国美未来的市场能力。 (凤凰 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