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南阳村
文:何文锋、韩宇恒、王雨嫣
图:茹志鹏
在山西省沁水县和阳城县的交界处,有一处景色秀美、风光宜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相传,舜躬耕于此,因兴礼让之风而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沁水县南阳村,就依居在这座大山脚下。村前溪水潺潺,农耕文化印迹随处可见,村后山峦环抱,山峦连绵。在战争年代,南阳村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但在市场经济建设时代,特殊地势造成的交通不便制约了南阳村经济发展。20世纪末,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南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留守村子”,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
年至年,山西晋城沁水县供电公司定点帮扶南阳村,派出原利兵、茹志鹏、田锋驻村开展扶贫工作。扶贫工作队先期在南阳村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机井灌溉,而后根据南阳村的实际情况,尝试多种扶贫方式,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依靠农业、发展农业的产业扶贫之路。
雪中送炭,加工厂建在南阳村村口
“我这葵花油今天都已经运走第四车了,真是供不应求啊!”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的农产品加工厂里,穿蓝大褂、面戴口罩的王社勤难掩兴奋,虽是周末,但预订电话仍接二连三地打进来。这位远近闻名的葵花籽收购、加工大户,已记不得两年前自己为榨油犯难的往事。
南阳村多山地,村民多种植谷子、玉米、油葵等抗旱农作物。虽然山美水美,但是山大沟深,村里的农产品销售不出去,外部生产企业引进困难,村集体经济落后。
国家电网的扶贫干部刚刚驻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年的一个秋日,扶贫工作队队长原利兵在田地里帮助秋收,老远见一人推着满车葵花籽往村里走。推车的是村里贫困户苏锁兵,原利兵上前搭了把手,说:“苏师傅,今年这是大丰收了啊!”
谁知苏锁兵却面露难色,说:“丰收是丰收了,就是发愁榨油,离咱们村最近的一个榨油坊也在20公里外的县城呢!”
返回沁水县供电公司后,原利兵积极沟通,最终通过山西晋城供电公司帮村里争取到了49.5万元的扶贫项目捐赠资金,用于建设南阳村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厂,购置全电动生产加工设备。第二年春天,相关手续办完,厚厚的一摞扶贫捐赠资料放到村支书王永苟的案头上时,王书记高兴得合不拢嘴:“简直是雪中送炭啊,正愁村里今年多亩的油葵没处加工呢。”
年9月,赶在秋收之前,一间现代化的农产品深加工厂建了起来,清理、烘干、筛选、压榨等生产环节一条龙。厂子建起来了,本该高兴呢,但村里人却望而却步,因为没人会用全电动生产机器。为此,扶贫工作队开始筹划为工厂选人用人,他们组织村民竞聘上岗,并四处搜寻相关技术人才。
王社勤就是当时进加工厂的。王社勤年轻时在城里打工,有多年的榨油经验,得知村里的加工厂招人,他干劲儿上来了,顺利通过了竞聘考试,并被推举为厂里的技术指导,义务帮村委管理加工厂。
不到一个月时间,南阳村农产品深加工厂步入正轨,生产出来的葵花油色正味香,与超市货架上的大品牌产品比起来,一点儿也不逊色,客户的订单都排到了第二年年初。
与此同时,南阳村的电力设施得到了升级,全电式加工厂生产能力高,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产出,破除了南阳村农业发展的壁垒。
年当年,南阳村20余户贫困户在加工厂找到了工作。贫困户王海庆通过培训后,有了榨油经验,加工技术更熟练,成了厂里重要的技术工,他的妻子也进了加工厂务工,家庭年收入能达到4万余元。
工厂的效益越来越好,交口村、张沟村、褚家村、后马园村等周边邻村的村民也从中受益,他们参与到油料作物的种植、采摘、收购、加工生产各个环节中,实现稳定增收。
古道热肠,农产品送到千里之外
除了油料作物,南阳村加工厂里出产的小米、面粉、玉米面、玉米糁等产品,也备受当地百姓的青睐,经常会被抢购一空,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些好产品很少能卖到外地去。谁也没想到,互联网为南阳村带来了新机遇。
年7月的一天,一个电话让村干部王东东有点手足无措。
“喂,你好,是南阳村扶贫工作队吗?我听说你们那小米很好,想买袋。”电话那头是订购小米的客户,仔细一问,竟然是阳泉的客户。
原来国网山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为了拓宽各地市定点扶贫村农产品的销路,组织开展了爱心义购活动,各村的农产品都可以在国网电商平台上展示销售。
王东东没想到南阳村的小米还能卖出晋城,而且还是大额订单。他赶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扶贫工作队队员茹志鹏,不单是分享好消息,这么大的订单怎么发货,怎么平安送到,这都需要跟茹志鹏商量。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机会卖出晋城市,多好的机会啊。茹志鹏听了此事后,决定专程送一趟。一来能保证运输万无一失,二来能在阳泉推销一下南阳村的其他农产品。王东东也赞成茹志鹏的计划,着手送货的事儿。
当周,茹志鹏和王东东就将袋总重为斤的小米送到了阳泉市。阳泉市与南阳村往返近公里,一时间,这段“千里送粮”的故事成为两地的美谈。
受此启发,扶贫工作队后来还在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推销南阳村的扶贫农产品。茹志鹏一会儿化身“主播”,一会儿又成了“吃播”,将南阳村的农产品送上了千里之外的餐桌。
越是乡土的,越是诚信的,越有生命力。南阳村的小米、葵花油、菜籽油、无花果、土鸡蛋、土蜂蜜等新鲜无公害产品乘着互联网的快车发往了全国各地。据统计,南阳村年农产品销售额由年的9万余元提高到34.6万元。
锦上添花,高科技来到田间地头
今年3月初,南阳村农产品深加工厂负责人刘伟碰到了一件烦心事。加工厂结合当地旅游发展的需求,在其承包的沁水县土沃乡亩流转土地上种植了油菜。3月份正处于油菜的开花季,需要进行一次全范围的农药喷洒,但是赶上了疫情,无法组织大量劳动力开展集中作业,这可把刘伟给愁坏了。
关键时候,扶贫工作队队员田锋急中生智,输电线路已大量使用无人机巡线,省时省力,又节省人工成本,也可以定制一台农业智能化植保无人机,代替人工喷洒农药。
办法有了,马上实施。田锋一边收集油菜种植地形分布、药品用量、抗风能力等数据,一边与无人机厂家进行沟通,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定制了两台最大载药量20升、飞行时间20分钟、药物喷洒对地距离2米、叶茎覆盖率达95%、抗风能力6级的实用型植保无人机。
前期农产品深加工厂投产时就曾遇到过无人操作的困惑。不过这次却难不倒田锋了。山西晋城供电公司有一支专业的无人机飞手,无人机到位后,田锋马上把飞手们请来,给村里的农药喷洒人员做培训。
接下来的喷洒环节可让刘伟长了见识:2台无人机,4名人员,两两上阵轮番操作,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亩油菜的喷药任务。这要是放在以前,用传统的喷洒模式,将近30名喷洒人员,耗费将近三周时间才能勉强完成。
“只要设定了飞行轨道,无人机就能自行作业,人站路边遥控操作,接触不到农药,喷洒作业更安全了,真是既省钱又安心!”农药喷洒完成后,刘伟再次向田锋表达感谢。
科技进村,知识改变贫穷成为可能。这次南阳村创新应用无人机,提高了农业生产作业效率,贫困户也有机会接受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而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南阳村的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跨了一大步。
12月6日这天,一向在村里忙得站不住脚的茹志鹏坐了下来,年底了,他要算一下今年的扶贫“收成”。他一边写写划划,一边喃喃自语:“小米今年销售斤,收入4.2万元,比去年增收元;无花果采摘园今年销售斤,收入12万元,比去年增收2万元;樱桃采摘园今年销售斤,收入33万元,比去年增收21万元……”
“年总计销售收入54.7万元,比去年又多了20多万元哩。”算到这里,茹志鹏的嘴角不自觉地弯了个勾。或许连他都想不到,仅仅几年时间,南阳村就已走上了一条通向富裕生活的“阳光大道”。
温馨提示
阅读我们的文章并留言(包括意见、建议、纠错等内容)就有机会获得小米电子书喽,你的精彩点评还有可能被收录到泽电文学季刊内,福利多多,快来行动吧~
详情请见启事
品泽电文学,赢小米电子书喽!
主编:何文锋
副主编:张宇萌吕佳咛
审核:张钰淼
本期编辑:王雨嫣
为职工书写为电网放歌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