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涛
终于是到了江南了。进入仲夏好些天,六月的杭州,那黄灿灿的油菜花早开过了,蟹肥时节又还有一季。看些什么呢?我心中没底,同伴的心中也没底。但无论怎样,这梦萦魂绕的西子湖,都不能不看,虽然行程只短短的一个下午。
景点太多看不完,那就到湖畔走走吧。早就听人说,这杭州西湖是四时景宜呢!
西湖的春天是明媚的,西湖的秋日是斑斓的,西湖的冬季则晶莹剔透。那么,西子湖畔的夏,又该有着怎样的韵致呢?
不用急,还在列车上,就听那杭州本地的居民讲,“曲院风荷”内,那“别样红”的菡萏,早早地,已是清香远溢了。也罢,既然是仲夏,杨万里笔端的诗意,倒无论如何,都该去领略一番,为我这初游江南的经历,添几许灵气和回味。
虽然是夏天,这古木参天的西湖岸,却并不显热。来杭的游客自是不少,亭阁内,石凳上,无处不是前来看景的客人们。杭州的市民,也大都是懂得享受这平平凡凡生活的乐趣的。忙里偷闲,也要到湖畔来逛逛!
到底是江南,湖光山色就如那浓淡相宜的水墨画。你瞧,这烟波浩渺的西子湖,每每换得一个角度,眼中的景象都不相同。那山,那水,那舟,那人,还有周边一带,小巧而精致的园林,又有何处,不牵扯着你的眼球,撩动着你的情思呢?
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无论到哪儿,这好客的阳光都跟随着我们。极目远眺,晴朗的天空下,一泓湖水波光潋滟,不远处,隐隐约约地望得见断桥,这里,就是传说当中书生许仙相会白蛇的地方了。西湖的桥不少,而断桥的名气最大。“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还在唐代,诗人张祜的五律中,就有了这座千古名桥的身影了。石桥为单孔,一端跨着北山路,一端连白堤,横桥卧波,其间并无断开之处。初来杭州的游客们,是很难琢磨这“断桥”之名的来历的。个中妙趣,据传和位忝西湖“十景”之列的“断桥残雪”还有着莫大的关系呢。
原来,江南一带极少大雪,可一旦封湖,便可得见“雪湖”奇观。明人汪珂玉,即在他的《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有过“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的评述。雪霁之日,桥的阳面冰雪消融,而阴面,却铺琼砌玉,现出那“断桥残雪”的景象来。另有一说,则是南宋之时的文人画家,常常取其“残山剩水”的意境,挥毫泼墨,以寓朝廷偏安一隅。这种说法,则更有它的积极意义。
因为是盛夏,我们无法得见那自然造化的神妙之笔,但在这炎热而漫长的夏季里,听上一段当地人关于“残雪”的解读,则凉由心生,暑意顿消了。
断桥之美,更在那缠绵悱恻的传说。面对这断桥,面对了许仙和白蛇的前缘今生,过往行客,又何人不曾发出幽叹?对岸的雷峰塔,孤塔岿然却形若老衲,不知白蛇重游,又该生出几多的感慨呢!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西子湖畔,这样的传说实在太多。一不留神,那一个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便会闯入你难眠的梦中,牵出无尽的遐思来。
这不,只一会儿功夫,我们就一路闲谈,来到了古色古香的西泠桥。钱塘苏小小。她的墓,即在这西泠桥旁。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小小和阮郁一见倾心。然而,阮郁贵为相国之子,小小已然家道中落,地位的悬殊,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小小一生悲剧。“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不知何故,白居易的诗句,就在这小小墓前,再一次地浮现脑海。一世痴情、一生等待,最终小小换来的,无非是松柏树下的风吹雨打。而我们寻到的,也只剩得风华绝代的才女那并不起眼的孤冢。当年的小小,以泪洗面,竟至于心力交瘁,在忧郁之中咯血而亡,也无缘再见情郎一面。倒是她曾经资助的穷书生,金榜题名后为官滑州的鲍仁,感念其知遇之恩,这才在赴任途中,将小小埋骨湖畔,并建“慕才亭”,了却了她“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的遗愿。历史上的小小墓,几经毁损,我们看到的,是年,杭州市的相关部门,根据先前遗留照片,原汁原味还其原貌所另建的义冢。
“烟雨锁西泠剩孤冢残碑浙水喑余千古憾,琴撙依白社看明湖翠屿桃花犹似六朝春。”这是“慕才亭”中的一副楹联。面对青冢,文人墨客们多发感慨,无不哀叹小小的不幸。其实,佳人虽作古,却能与西湖相伴,与她一生所好的山水共存,原本不幸的小小,又何其幸哉!
西泠桥,一个好美的桥名,也因了小小的才情和品貌,而更显浪漫了。
徜徉湖畔,那古老的爱情无处不在。西子湖边,与西泠桥遥相呼应的东南角,还有一座长不过百步的桥梁。南宋之时,书生王宣教、少女陶师儿为抗礼教,于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就在此处投水殉情。杭城之人闻知此讯,竟无不唏嘘。这里,也是传说当中梁山泊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的地方。此桥冠名“长桥”,想必是取天长地老,有情之人终成眷属的寓意吧。
在杭州,关于爱情的传说不胜枚举。那些凄美的爱情,让江南形胜的西子湖,更添了一份缠绵而温馨的情调。隐约之间,我的脑海深处,这一个个灵秀而可人的女孩儿,还有那写下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才女林徽因,竟穿越了时空的烟尘,步履轻盈地迈出画舫,款款地向我们走来呢……
西湖是一首诗,西湖是一幅画,有了爱情的西子湖,更是那微微一品便能够醉你一生的佳酿。就在这梦之故乡,人们留恋的,除了这湖光山色,还有的,不正是古老传说那长盛不衰艺术的魅力么?
杭州西湖,更是文人的一片天。碧波荡漾,千百年来,不知承载了多少墨客的山水情结!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林逋笔下的西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是柳永笔下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又是杨万里笔下的西湖了。而留墨西湖的文人中,名气最大的,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北宋的文宗苏东坡。
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百余年后,诗人苏轼又前后两次为官杭州。一次任杭州通判;一次任杭州知州。为政之余,白苏二人都好游西湖。若要读读那赞誉山水的诗歌,白居易的《忆江南》是不能不读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样的诗句,字里行间,处处可见香山居士对于西湖那心有独钟的情怀。“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浓郁的情感,使他在任期之内力排众议,筑堤建闸以解决农田水利灌溉。由杭州城西南通往孤山的白公堤,又名“白堤”,便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众望所归的“文章太守”而特地冠名的。
若论游兴,寄情山水的苏东坡并不示弱。“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上任杭州还不到一年光景,他便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看来,撩人的山水,是早让先生心驰神往,乐不思蜀了。“欲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情的苏东坡,还把西湖比作西施,其钟爱之情也由此可见。
有趣的是,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诗人兼宋词大家,竟还是在杭州学词,拜师于前辈张先门下。
美丽的西子湖,的的确确是滋生爱情的地方。年,身为通判的苏东坡,邂逅了他生命当中至关重要的女性。钱塘女孩儿王朝云,就是在此结缘先生,并伴随苏公度过了23个春夏秋冬的岁月。
后来,东坡居士谪居惠州,朝云姑娘又万里相随,因染重疾而病故岭南。她的玉骨,即葬于惠州西湖的孤山之麓。岭南路遥山峦阻,从此知音两相隔。朝云死时,芳龄不过34岁,但她和苏轼志趣相投,在杭之日,两人时常泛舟西湖,遍览杭城的湖光山色,也算得红颜命薄,却平生无悔。
西子湖畔,我和同伴,并未寻得关于朝云的痕迹,但是这并不重要。姑娘的爱,早已和苏公融为一体,她的才情,也融入了西子湖的山水人文和千年名湖的生命当中。
为官杭州时,苏轼深感兴修水利的重要意义,招募民工20万人,全面疏浚了已严重堵塞的西湖,并用淤泥堆筑了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这,就是后人所称的“苏堤”了。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为苏堤一带的景观。
苏堤、白堤和年,也就是明弘治十六年杭州知州杨孟瑛主持开挖的杨公堤,三堤并称“西湖三堤”,对于疏浚水系,改善西湖进排水,以及美化周边环境,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流连西湖的文人中,还有一位也不能不提。那就是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写下过《湖心亭看雪》的张岱。这是篇极有趣味的小品,凡余字,并不太长,现将原文抄录于下:
《杭州雪景》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夜阑人寂的大雪夜,独往那亭中看景,这样的行为,是不可谓不痴,不可谓不狂的。
这样的痴狂,也只有落魄而孤傲的张岱,才有这份超凡脱俗的闲情呢!
《西湖梦寻》中,有张岱的自序:“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28年,那该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呵!然而,这西湖的身影,却时时潜入张岱梦境。对于西湖,六休居士的痴情,又何其感人!
自古杭州产香茗。在名茶故乡,西湖龙井不可不品。游程中,无意之间,我们竟寻得一处傍湖而建的茶楼。这就是苏轼在他那脍炙人口的诗篇中所写到的“望湖楼”。此楼因东坡居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而闻名遐迩。宋人王安石,亦曾有诗咏叹斯楼。
茶楼四围,曲廊环绕,古木参天。登临眺望,一湖胜迹皆收眼底。古雅而大气的建筑,就这般落落大方地矗立湖畔。
《望湖楼》《夜晚·望湖楼》
茶是地道的茶,水是地道的水。清茗在手,心中暑气自然消遁。据懂茶道的茶客讲,西湖龙井为国内的第一名茶,素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誉。当年的乾隆皇帝,便曾亲临茶园采茶品茗,并将此茶列为了朝中贡品。因其产于狮峰、龙井、五云山及虎跑一带,故而,又可分为“狮”、“龙”、“云”、“虎”四大品类,更以“狮峰”为最佳。西湖龙井不仅汇“四绝”一身,且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一体,构成了世所罕见独特的中国茶文化。能在此间,烹西子湖水而饮龙井之茶,既采山水之灵性,又得品茗之禅趣。面对了袅袅清香,那一种淡泊、一种宁静,也渐渐地浮上心头……
西子湖的夏,热烈而明快,波光粼粼的水面,一艘艘画舫荡过湖心,荡进西湖的水墨画。沿湖岸边儿的柳,也随风摇曳,轻歌曼舞,一展飘逸而柔美的身姿呢!
湖滨的商铺中,绢扇、丝巾、油纸扇,莲蓬、藕粉、杭白菊,特色商品琳琅满目,无论哪一样,都牵扯着人们的眼球,引来购物的观光者。
我们此次,行程匆忙,未能见到“曲院风荷”这“十景”当中的奇观,更未得见那“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景象,但断桥一带,接天莲叶亦洋洋大观,也算是弥补了我们心愿未了的遗憾吧!
荷丛深处孤舟自横,戏水的白鹅红掌拨绿。那成群的野鸭也并不怕人,有的,还离开鸭群,独自到岸边儿觅食呢!
这西湖水美人更美,身着靓装的少女们,或立或站,或在湖滨沿岸看景。而此时,垂钓西湖的也不少,只是不知,他们垂钓的,究竟是山水,还是忙里偷闲的一份心境。
湖滨一隅的石凳上,一名画家正凝目沉思,在她的画稿中,有如黛青山,和西子湖畔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楼,斑斓的色彩则灿若云霞。见到有人交口称赞,年轻的画家微笑了:“西湖的美色本如画呢!”是呵,这湖光山色的美,原本就是自然天成的丹青画卷。可我这时,倒真的有些迷惑起来:这西湖之美美自天成,那世间的画家,又有谁人,能真正画出这仲夏季节西湖的景图呢?
徜徉西湖,我们的眼前处处皆景。面对这山色和波光,面对这满湖诗意,我们的步履也不知不觉地轻盈起来。我们流连在西湖边,沐浴在仲夏黄昏的霞辉中,走着走着,就走成了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