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封面人物的深度报道
和毕业季专题策划
敬请期待《此间》四周年特刊
「少年进化论」
点击查看《此间》4周年特刊
视频X封面人物名单
whoish?
北大医学博士在读,年北大年度人物。7篇SCI论文,5篇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7次欧洲外科会议,会上汇报研究成果13次。知名科普团体科学松鼠会成员。
记者
张栋琳侯宇婷
编辑
吴呈杰
吴舟桥有一对容易暴露他医者身份的小臂,蓝色的血管潜伏于间若隐若现,一旦发力则筋骨分明。11年间,他用这双臂膀,在实验室完成了20多项大大小小的研究,在手术上参与了超过台手术。在国际期刊发表了20篇学术文章之后,他站上了“年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的领奖台。
▲现在的吴舟桥,每周手术5台起,最忙的时候,每周10台。
这双小臂从小就给吴舟桥带来幸运。12岁时太湖洪涝,他随外公骑几公里的盘山公路寻找僻静少人的水滩,从层层叠叠的水葫芦里拨出一片水域钓鱼。爷孙俩凭水而坐,年幼的吴舟桥拥有丝毫不输于外公的技艺,下杆,观察,发力,提杆——和做手术一样,稳、准、狠,恰到好处才能事半功倍。
刚刚还翻滚出一片绿浪的湖面很快恢复平静,丛丛芦苇胶着在湿热的空气里。四下无人,只有夏天的蝉虚张声势地叫嚷着。一切都安静极了。
突如其来的决定
“在‘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终审答辩现场,吴舟桥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演讲台上的他谈吐风趣,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稳重自信的气度。当他讲到,截至目前他在各类国际期刊上已发表、被接收文章20篇,个人SCI影响因子共计达47.75时,台下响起一阵‘啧啧’之声,现场观众们纷纷惊呼‘太学霸了’。”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吴舟桥:情怀与学术共进》
绝大多数人第一次认识吴舟桥,都是通过这个奖项和这样的报道范式。
但当《此间》记者向吴舟桥求证时,“千万不要觉得我是个学霸,”吴舟桥低低地摆摆手,好像否认过无数次一般,“临床医学有很多需要记的部分,我因为记不住所以成绩就很普通,基本就考个70、80。”
然而,绩点并不能完全代表学术能力。大二是吴舟桥大学道路的转折点,他开始涉足真正的科研——有的是引子,有的是丰碑。
那年秋天吴舟桥参加了一个医学展会,会上结识的中科院同乡引荐他到实验室实习,研究疼痛学。“我慢慢发现单纯地待在实验室里埋头基础科研未必适合我,我很愿意把临床上的问题转化为可以通过实验或试验的方式去改进、去探索的课题。”知道自己要什么对他来说是一种不能放弃的天性,一旦明白自己内心的倾向,吴舟桥决定申请荷兰鹿特丹医学中心的博士学位,去接受系统的科研培训。
选择荷兰不是没有理由的。欧洲的科研传统偏向于优化和改进已有的技术,给予细节超乎耐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