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天使在人间》(团结出版社年2月第一版)收录林春芬30篇新作。她写家乡的旷野、写亲友的关爱、写自己的成长、写生活的细微、写人生的丰厚,汇成一本精美的散文集。此心安处是吾乡,家乡是神奇的,也是博大的,它最能滋养作家,林春芬热爱这片给予她生命的土地,同时又把它作为自己精神的疆场。洞头(区)、大门(镇)、沙岩(村),经常出现在林春芬的笔下,这是她家乡的符号,乡情的符号。她的家乡在海岛,以前是“天光煮粥薄稀饭,日昼煮饭整沙其。”(天光即“早餐”,日昼即“中餐”,“整沙其”是饭里夹着沙的意思)(见《隔不断的山海》)而“大桥时代”的到来,“家里的石头房终于推倒也要建成四层高的商品房时,周围的几个亲戚纷纷过来帮忙,母亲筛着沙子的*昏霞光满天。”(见《隔不断的山海》)《会有天使在人间》里大部分文章的主题都离不开家乡,面对沧海桑田的家乡,作者写岙底村的广场,写小荆山的田埂,写野生的油菜花“如天空一般辽阔,不见其边际,也不见其终极,不停地生长流动激荡辉煌。”(见《醉美大门油菜花》)但她更要写那些生活在时光深处的人们与他们带着温度的故事,她没有把过多的笔墨留在创业者的艰辛困苦、不屈不挠上,而是用现代人更为开阔的眼光,聚焦他们创业中最真实的过程。那些被人写烂的东西,她尽量回避;那些被人忽略的东西,才是文学的好素材。当然,看得见大海的庭院、活蹦乱跳的海鲜、不可辜负的自然美景,却一定要在文章中留下印迹的,这永远是家乡最美好的记忆。把上述家乡的文化元素写进文章,林春芬显然意犹未尽,她热衷挑选身边的亲友来写。她写父母,“父亲的粉干厂和母亲的打面店总是人来人往,房前屋后的邻居也爱在家里聚集做工,绣着花商量红白喜事礼节的,拔节葱分享菜籽种植经验的。”(见《最后一次搬家》)父亲“算盘和着计算器飞速运转。”(见《隔不断的山海》)母亲“装上三四十斤的白面和黑面,分为粗细两种,放在公交车上分别带去各个村居。”(见《隔不断的山海》)她不铺陈渲染,也不浓墨重彩,唯在力求准确攫取人物的核心片段,细心描摹那些有着独特光彩的本质样貌。学校也并非单纯的“象牙塔”,身为教师的林春芬也有困惑、迷惘和失落,但一旦面对孩子们,她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写一次搬东西,“男同学总是充当大力水手的角色,吆喝着扛起就走,女同学总是仔细地整理,沾水的毛巾细致地擦拭桌椅和床铺的边角,有时候想想这一定也是老师最大的幸福。”(见《最后一次搬家》)她也写同事,那个五十开外的老姚,“在我们认识的科学老师里,老姚是写诗写得最好的,溜须拍马屁的时候不能被老姚听到,否则他的白眼也是很具杀伤力的,我们要记得换个方向,在我们认识的诗人里,老姚是科学教得最好的。”(见《半生少年》)在大门岛长大的林春芬,是一个聪敏、细腻的姑娘,她笔下的人事清新、芬芳,语言上追求优雅、唯美。在这本薄薄的散文集中,如“天空真的很低,圈子也真的很小,现实不是太虚幻就是离自己太近。”(见《我给你的,都是青春》)“我喜欢春天做梦,心里的孤独,也开出一片繁华。”(见《三生三世·石厝情动》)“很多时候,青春不过是我们手中的一把纸蝶,遇见风,它会飘走;遇见雨,它会沉淀;遇见火,它会成灰。”(见《沧海有时尽》)这样灵动、优美的句子比比皆是,仿佛是带着晶莹露珠的花草一样让人喜爱。她还善于用不多的文字营造生动的场景,让读者与她一起置身其中,如“鱼开始下锅的时候,顺着老妈的呼喊跑到门前三包的阿荣店面买个酱油和老酒,再拐到后山抓把洋葱和大蒜。”(见《最后一次搬家》)“阿公住在小门,一个人守着三间平房,门前有棵桃树,会结果子,母亲捎点面条粉干过去,阿公就会拉个板车在码头接应,也顺手捎几个桃子给嘴馋的我们。”(见《隔不断的山海》)寥寥几笔,就展现了她行云流水的语言和白描写意的画面。林春芬的散文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她的散文有明显“使用词语”的痕迹。“看渔家姑娘缭绕”(见《三生三世·石厝情动》)“儿时的回忆模糊淡廖”(见《原来音乐不会老》)“青涩的心事掩藏不了嫩芽的口感”(见《沧海有时尽》)等,句子中的“缭绕”“淡廖”“嫩芽”等词语,或生造词语,或词不达意,或让句子拖一条尾巴。她还喜欢把“年”等年份简化,就出现了“17年的暑假”(见《我给你的,都是青春》)“10年的教师节”(见《南风知我意》)等句子,让人有聱牙戟口之感。败笔也是人生风景,因为林春芬还年轻,只要她不功不利,不偏不倚,以更独特的视野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来写作,一定会走向更宽阔的远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