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送暖季中春,桃柳着妆日焕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左河水
每年公历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直射地球赤道。阴阳相伴,昼夜均分,寒暑平衡,是为春分。
春色对半,日日向好
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粉桃竞放、杨柳垂绦、海棠未雨、梨花先雪、莺飞草长、油菜花香的春朝时节。大自然的欣欣向荣一扫冬季里的沉闷、阴郁和湿寒,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偏爱春天,更认为一切功劳源于太阳,于是“春分祭日”便顺理成章地渐成传统。
关于春分祭日,《管子》中曾有详尽的描述,那已经是两千六百年前了。
“从冬至算起的第四十六天,就是春分,这一天天子从他的国都都城向东四十六里,立坛祭日。天子要穿着青色的礼服,戴青色的冠冕,插玉笏,带玉鉴,和他的各级皇亲贵族、大臣一起,用鱼为祭品,祭祀春分的太阳……”
历代帝王非常重视祭日,选址也十分谨慎,北京的日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为“朝日坛”。如今的日坛公园早已褪去祭日敬神的功用,但到了春分会依时举办祭日表演,无论是祭祀音乐、舞蹈、礼仪表演,还是服装乐器等道具都最大限度还原了清乾隆年间的祭日典仪。
除了帝王之家,民间也多有春分祭祀太阳神的活动。这一天,人们在庭院中向东摆好供桌,燃上高香,在晨光初露之时跪拜东方,感谢其赐予人间恩泽。此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供品,就是“太阳糕”。
太阳糕,又称“太阳鸡糕”,是老北京人昔时春分祭日的供品,也是流传至今的应节食品,由糯米加糖制成,内包枣泥馅,还加入了白瓜仁及秘制桂花,上面印有“金鸟圆光”的发像,以代表太阳神。其实,北京人吃太阳糕,除了对应节气,求得“五谷丰登”的寓意,也是满足对食疗健康的需求。据食俗专家讲,气候温和的春分节气,适当进食糯米、红枣等,可调节身体机能的平衡。
春天可食,生命向荣
说到春分食俗,有人说,春天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吃青菜,也叫“春分吃春菜”。这一习俗流传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但不同的地方吃的春菜都不一样。在北方,青菜是对绿叶蔬菜的统称,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北方人对春菜的期盼尤为殷切,一口最嫩、最鲜的绿叶菜不仅解馋,更是迎接春天到来最好的仪式。四季常青的南方,虽长年不缺蔬菜,但一些应季青菜,在春分前后却是最为新鲜美味。
土地上的万物新生,是生命给予生命的馈赠。人们不辜负这番美意,总能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一些地区,春菜也叫春野菜,它们漫布田间地头,一棵棵、一簇簇,迎风飘舞。采回的春野菜,同鱼肉一起煮汤,名曰“春汤”。春分喝春汤,必须有鱼,一碗清汤,揉碎春光,就是“新鲜”二字。
说到春汤,不得不提饮汤和煲汤大户广东。对于广东人来说,汤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广东饮食文化中最深的底蕴。在这儿,几乎每家馆子里都提供炖汤,而对于土著老饕们来说,街头那些食客盈门、开了几十年的炖品店,才是生活气息的点滴汇入。
广东煲春汤所用春菜为芥菜,通常以鱼片汆入提鲜,同时还会加一些类如白术、粉葛、红枣、枸杞、云苓等中药材,起到食药同补、养生保健的作用,由此可看出广东的汤缘何被称为“养生汤”。注重养生、讲究中药药材和食材的搭配、顺应四季时节的变换,把汤的本意“医食同源”阐述得最到位,这大概就是广东靓汤蜚声海内外的秘诀吧。
“药王节、赶分社”
万物生发的春分时节,似乎格外适合养生。而追溯中医药材最早的起源,要说一说炎帝神农,相传他曾遍走名山大川,品尝百草,著书立说,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便源起于此。神农尝百草,最终在湖南郴州安仁县因“断肠草”而驾崩,安仁先民为了纪念他,便将每年的春分节定为药王节。
“药不到安仁不齐,药不到安仁不灵,郎中不到安仁不出名。”因着神农,安仁自古就以中草药交易著称,到了春分这天,四面八方的药材商都会聚集于此交易中药材,当地人称为“赶分社”。这场流传千年的民间盛会的热闹程度,不到现场感受是想象不出来的,据说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当地比春节还甚。
药王节一般持续两周甚至20天之久,首先要祭祀神农,春分这日,神农殿前人山人海,在鸣炮奏乐之后,祭祀人员献上“三牲”、五谷和时鲜瓜果,虔诚地祈求全年风调雨顺、健康平安。在中草药交易市场,车子根本无法进入,平日宽敞的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道路两侧,简易的草药摊位密密麻麻,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简直不要太热闹!
“春分到,蛋儿俏。”
节气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春分节气习俗除了与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紧密相连,还有一个流传了四千年的节气游戏“竖蛋”。
竖蛋的玩法简单又富有趣味,选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小心地放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的也不少,之所以能成功竖起来,据说是因为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同时地球的磁场也相对平衡,因此蛋的站立性最好。还有人说,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易于竖蛋成功。
好奇心驱使,我也试了几次,可惜都没成功,我归咎于“心不静,手不稳,桌子不好。”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关于竖蛋的描述:“四千年前,那时有一个竖蛋的孩子,放开了他的小手——那一枚新鲜的鸡子,安静地站在了那里……当今天的孩子在春分日,小心翼翼地把一枚鸡蛋扶正,蹑手试放,反复又反复……终于在一次撒开手指时,蛋立于桌面。那种小心轻放的欢喜,与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的先人隔着久远的时空相互关照。这样想着,多么激动人心啊。”
是啊,简单的游戏在春色的氤氲中,变得格外生动,而在春天中心的这一天,一切都该是和煦的、温暖的、新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