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义就要离开王湾了,心里有些眷恋,有些不舍。在这炽热的夏夜,我的心情就像这燥热的天气一样,难以平静。四年时光,一晃就过去了,回望那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难忘,让我难舍。这几天在整理行装的同时,也在整理自己的心情,一边梳理思绪,一边盘点这四年人生。四年前,带着组织的重托,带着沉重的责任,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王湾。这四年,是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工作最繁重、考核最严格的四年。啃“硬骨头”、接“烫山芋”、钻“矛盾窝”、解“困难锁”,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四年间,无数次体会到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滋味,好在付出就有收获,看着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特别有成就感。如今,自来水送到了灶台边,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农网改造再也不愁空调转不动了,安装路灯晚上出行亮堂了,旱厕改水厕又建了公厕,户户门前配置了垃圾桶,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美化,干净整洁了,环境更美了……四个寒来暑往,点点滴滴,刻骨铭心。四年中,苦过累过快乐过,困惑过纠结过郁闷过,有苦涩,有酸楚,有辛酸,也有泪水,脚下的泥、身上的汗、心中的情,早已变成了扶贫路上靓丽的风景。四载的风雨历程,四载的笃定坚守。顶烈日、踏泥泞、冒风雪,走遍了王湾村的沟沟坎坎,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处处留下了我们忙碌的身影。四年来,虽然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心里酸苦,但苦涩中蕴含着甘甜,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作为脱贫攻坚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目睹了脱贫攻坚给乡村带来的巨大改变。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穷,这座历史丰碑,永远镌刻在每一位扶贫人的心里。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未来可期,静待花开。在驻村的多个日日夜夜里,与镇村干部朝夕相处,战斗并肩,克难奋进,结下了深厚友谊;与乡亲们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结下了鱼水深情;与贫困群众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感同身受,结下了兄弟情谊。这些深情厚谊,值得我永远铭记和珍藏。勤劳、朴实、善良的王湾人,民风淳朴而又不缺热情。四年驻村生活,王湾村民给予了太多的关照。犹记得驻村前,村里帮助租了房子,书记、村长清洗打扫房间至深夜;犹记得陶素华大姐亲手缝制的棉鞋和拖鞋;犹记得王敬轩大哥送来自己逮的鱼和虾,杨俊秀大哥送来自家种的花生、瓜果,还有乡亲们隔三岔五送来的新鲜蔬菜。这份情,深深的,浓浓的。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王湾是我永远的牵挂,马喜的学习、张立勋的生活、王学珠的心事、王二英的婚姻、马朋飞的康复、张迪迪的病情……牵挂若在,守望就在。一日王湾人,一生王湾情。告别王湾,一如内心深处的恋恋不舍、依依难离,难说再见。憨厚实在,质朴善良的王湾村民,让我既难舍又牵挂,除了不舍还有眷恋。缘再深终有离散,情再浓终会别离。临行前的最后一次走访,既是看望也是道别,虽有万千不舍,无尽眷恋,也只能说一句感谢、道一声珍重、送一份祝福!挥手告别,难舍难忘。此时,我用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精美诗句来表达我与王湾的惜别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别了,王湾村!再见了,我的父老乡亲!你们仍在我的心里,在我的梦里。本文来源:亳州晚报